王振洪:化危为机,职业教育要增强五大理念

作者:发布时间:2020-05-28浏览次数:357

   增强民生优先理念

  职业院校要切实增强举办“有温度”的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意识,积极培养民生领域紧缺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护理、老年服务、学前教育等民生重要领域的专业设置上强化“计划性”,通过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统筹规划,填补区域专业点的空白,科学确定招生指标,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供给结构。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加大民生重点领域的专业建设力度,积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如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的11个医药卫生领域高水平专业群,要以此为引领,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民生相关专业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智能技术理念

  如何紧跟新技术尤其是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需要回答的大题目:一是针对新技术催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变化,调整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建立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二是以更加聚焦基于新技术应用的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升职业教育课程的育人实效性。三是要倡导“技术向善”的价值导向,结合专业教育加强引导,充分彰显人运用技术服务社会的责任。

增强课程思政理念

  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这次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先进典型、感人故事等育人资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将不同职业岗位折射出的专业精神、职业道德、责任使命等要素,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之中,切实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同时,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相向而行,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增强混合教学理念

  全面推行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在疫情危机下的教学选择。为有效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要把握好五个内涵要求。一是融合,要遵循职业教育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规律,做到线上线下教学的彼此融合、相互补充,努力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二是弹性,要发挥混合式教学拓宽教学时空的优势,适应企业生产运行特点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探索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弹性教学,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灵活的教学组织与安排机制。三是多元,要积极引导教师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和课程特点,探索在线课程教学、自主学习+在线辅导、直播教学、同步课堂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基于线上虚拟仿真解决难点,基于线下讲练结合掌握技能。四是精准,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从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培养方式等各个层面建立起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五是有效,要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线上教学的“放羊”问题。

增强社会教育理念

  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属性,职业院校需要不断增强社会教育理念,深入思考疫情带来的社会服务内容、方式的转变,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比如,要发挥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面向新型农民、退役军人、企业员工、社区成员、儿童家长等不同群体社会人员,主动研判和适应疫情停工期间等特殊阶段的学习需求,开发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特色项目及网络资源,为社会人员提供专业的线上线下辅导,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与民生技能。建立常态化的职业培训机制,积极搭建农民学院、军民融合学院、企业学院、社区学院、家长学院等社会教育的平台,满足社会多元、个性、弹性的终身学习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开展在校学生的社会教育,尤其是要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相结合,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校企共同提前开展岗前培训,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王振洪,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