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准确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路和地位,突出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层次布局结构,帮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突出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聚焦能力培养这个关键点完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教法;突出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建立统筹发展机制,有效整合企业、院校、行业、政府各类资源,促进人才和技能供需匹配;突出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为人人尽展其才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是构建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前提,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有利于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通道,让“想就业上职校、抓民生办职校、兴产业找职校”成为社会共识。其中,学校体系一体化是基石,巩固中职基础地位,推进高职专科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一体化是核心,加快完善专业、教学、课程、实习、实训条件“五位一体”的国家标准;培养体系一体化是支撑,稳妥推进职教高考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完善“五年一贯制”“高本贯通”等培养形式;育人机制一体化是保障,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加强以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一体化是导向,建立科学的、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评价体系。
三是健全多元融合开放的办学格局。应在保证职业教育基本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加快由“办”职业教育向“管”职业教育转变。创新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形式,抓好激励政策落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通过联合办专业、办二级学院、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校企互利共赢。丰富多元办学主体,发挥国有企业办职业教育的优势,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支持行业办学,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办职业教育,财政经费对参与办学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提高开放水平,有序吸引境外高水平职业院校来华合作办学,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探索“中文+职业技能”发展模式,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四是构建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在及时总结学徒制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学徒制。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合(岗是工作岗位,课是课程体系,赛是职业技能大赛,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把企业典型案例及时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时融入教学。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内容方式改革,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五是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部门、央地、政府、学校应各自定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宏观有序、微观合力的体制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处理好部门间关系,跳出部门利益,加强分工合作,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落实好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在中央科学规划、宏观管理基础上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尊重基层首创,建立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地方应把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扛牢扛实。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应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给职业院校松绑,充分落实办学自主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学校应用好办学自主权,积极主动作为。
六是强化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从人财物、软硬件等方面健全机制,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完善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的要求,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破学历和文凭的条框限制,健全“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管理制度,拓宽从行业企业选拔优秀教师的渠道,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选用、培养、交流、退出机制。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模式。
(陈子季,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
信息来源: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