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剑光:在区域发展中彰显职教“硬核”力量

作者:发布时间:2021-05-24浏览次数:716

着力培养区域技术进步的实现者与转化者。职业教育服务区域技术进步主要着力于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实现与转化人才,这也是职教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本质特征。第一,亟须培养一批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新型技术的转化能人和实现工匠。新经济大幅拓展了传统专业和岗位的分野,传统的技能转化与实现者已被一日千里的新技术所淘汰,新经济模式需要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完成产业升级后的技术转化。第二,亟须培养一批擅长市场开拓与推广的应用型人才。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核心技术要应用于社会,必须加快成果与技术的市场应用。这类人才能够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熟悉高新技术相关产业的国内外市场,通过市场拓展、整合和推广,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进而为企业实现技术变现与品牌价值。第三,快速培养一批擅长组织创新的管理型人才。在推进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中,需要完成生产组织的管理模式优化与创新。这类人才能够准确分析科研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组织需求,统筹企业技术开发、工程化和标准制定等工作,助力企业快速融入完整的产业链条。

重点构建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专业调整机制。职教专业设置的提质培优不仅体现在缩短时间差,关键还在于建立精准对接、快速反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优化策略,让灵活调整生成新专业成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硬核之一。第一,围绕区域主导产业链,快速生成服务两端延伸的相关专业。职业院校要抓住产业链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制造业在向前后两端延伸中的市场需要,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在服务型制造体系与产业生态中,逐步扩展专业设置的谱系宽度。第二,专业群是覆盖新专业的有效途径,利用原有优势专业基础,实现跨界融合嫁接。每所职业院校都有若干经过长期办学形成的优势专业,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应该立足原有的优势专业,围绕专业群面向的技术、服务领域,以新兴专业为依托,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进而打造以优势专业为核心的新兴专业群。第三,从应用场景、新兴物种和产业新赛道中找准专业生长设置的新途径。面对新产业、新场景人才需求,传统的专业开设流程已经完全无法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快速迭代的节奏,因此,职业院校需要考虑在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探索长短结合、训育并行的模式,生成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新兴专业和短期培训项目。

积极打造区域产业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职业院校具有数量大、分布广、层次多等特征,恰好成为与产业、企业广泛而密切的网络节点,尤其是在技术与人力资源两大要素领域,具有节点性的重要价值。第一,作为技术链节点,加速创新技术的转移与扩散。卓越职业院校作为具备研发、应用以及培训等功能的网络节点,通过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及区域内外的科研机构、公共管理机构等部门联结成为协同创新网络,集聚来自不同方向、层级的原创技术及应用反馈,使技术更易于通过网络扩散和转移,实现知识存量的增加,提高技术迭代的效率。第二,作为关系链节点,强化创新网络的联结与协同。关系链为中小企业传递新技术、新产品、市场、融资等信息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区域创新网络发展中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和交易成本。职业院校通过在企业、集团乃至联盟之间搭建沟通协作平台,打造了技术创新萌发与孵化的协作共同体。第三,作为项目链节点,集聚创新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节点间的项目合作会建立起彼此间的联结渠道和信任机制,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利用创新网络建立项目合作联盟,应对迅速崛起的新经济时代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物种,接收来自企业行业的创新能量输入,同时利用自身的创新组织系统,实现技术的转化与输出。

努力成为区域产业公服平台的有机组成。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在经历了“以人才培养为主直接对接新项目新产业”“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服务区域主导产业”“以创新引领与技术服务为主导的区域创新集聚体”等阶段之后,职教公共服务平台越来越成为发展的焦点,最终产生了“围绕提升人力资本要素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基本形态的公共服务平台”。职业院校要想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势必要积极参与及引导由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指导、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培训力量补充的区域人力资源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专业对接职业、社会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人力资源培训联盟,建立以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区域人力资源公共培训系统,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社会培训质量第三方监督与评估机制。

加速培育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兴引擎。即技术积累、知识供给模式创新以及人才集聚体制变革的新型教育综合体。首先,以产教融合为主体,塑造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职业院校要牢牢抓住国家产教深度融合契机,与产业企业合作开发新项目,将教育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培育成新旧动能转换新兴引擎。其次,以多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人才引擎”。政府、职业院校、地方产业组织机构三方协同构建育人新机制,建立区域“人才服务站”,对各层次人才进行配比输送、培训、管理,以人才发展引领产业发展,切实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再其次,以多领域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引擎”。职业院校要在技术研发、管理组织重组、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技术创新平台,不断提升职教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解决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产品升级等难题。

(沈剑光,国家督学、中国职教学会监事兼城市专委会主任)

信息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